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情况之一。大部分健康新生儿出生后可有暂时性胆红素血症称为“生理性黄疸”,但也只有在新生儿期因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增高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直接威胁新生儿生命,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需要对新生儿黄疸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在黄疸出现期间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
病理性黄疸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μ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临床表现
1、新生儿溶血病
包括Rh和ABO溶血病。特点是黄疸常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展较快,血清胆红素>256.5-342μmol/L(15-20mg/dl),严重者可伴有贫血、肝脾大、甚至胎儿水肿、胆红素脑病等。
2、感染
重症感染(如败血症、化脑、重症肺炎等)时可导致黄疸加重。宫内感染黄疸出现早,生后感染略晚,同时伴有感染的各种表现。
3、围产因素
主要包括病理分娩、围产期缺氧、母亲和新生儿用药影响。黄疸2-3天出现,5-6天高峰,中等程度。
4、母乳性黄疸
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前者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认为与母乳喂养量不足有关,摄入少使肠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而致肠肝循环增加。后者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有关,使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后重吸收,增加肠肝循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于生后3-4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2-3周消退;迟发型于生后6-8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可迟至生后6-12周消退。母乳性黄疸的诊断需在排除了其他病理因素后才可作出。
5、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临床以阻塞性黄疸为特征,即皮肤、巩膜黄染,大便色变淡或灰白,尿色深黄,肝脾大和肝功能损害。
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黄疸的严重并发症为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分为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的化学特性为水溶性,而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容易透过生物膜,例如血脑屏障。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血清总胆红素中是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浓度很低。当血清胆红素重度升高或同时存在高危因素时,可使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入脑,导致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患儿黄疸多较严重,全身皮肤粘膜呈重度黄染,血清胆红素常在342μmol/L(20mg/dl)以上,早产儿在胆红素水平较低时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尤其胎龄极低、或生后伴有多种疾病的早产儿更高危。
胆红素脑病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可于出生后l-2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溶血性黄疸出现较早,多发生于出生后3-5天。早产儿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见于出生后6-10天。发生胆红素脑病的血清胆红素阈值依生后日龄而异,足月儿多在342-427.5μmol/L(20-25mg/dl)以上。当存在早产、窒息、呼吸困难或缺氧,严重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或体重低于1.5kg等高危因素时,血清胆红素低于临界值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一般可于重度黄疸高峰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
治疗
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光疗通过转变胆红素产生异构体,使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不经过肝脏的结合,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光疗相当安全,虽有副作用,但一般并无危险。常见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只要做好保护,并无影响。
预防措施
1、 加强孕期保健:已知有血型不合的因素者,监测母亲血清中相应血型抗体,必要时给母亲进行治疗。
2、 孕期母亲避免接触各种宠物,防止母亲发生感染性疾病。
3、 新生儿早期加强喂养,尽早开奶,促进胎便排出。
4、 注意保暖,注意奶具、奶粉、衣物等的清洁,父母和看护人员如患感染性疾病,应及时隔离。
5、 避免新生儿到公共场合。
新生儿科咨询电话:0378-5964694
张主任:13523781992 刘护士长:13703786664
|